红河州多措并举扎实推进陡坡地生态治理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去年以来,红河州按照省委、省政府森林云南建设推进大会的安排部署,把陡坡地生态治理作为加快推进森林红河建设、全力构筑滇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举措,高度重视陡坡地生态治理工作,各级各部门将陡坡地生态治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早规划、早安排、早落实,截止去年底,全州10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造林任务已全部完成,为全省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建设积累了经验、做出了示范。 抓责任落实,强势推进。红河州坚持把陡坡地生态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把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州、县(市)、乡(镇)分别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陡坡地生态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制定了《红河州关于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的贯彻意见》,细划治理的目标任务及治理的重点和范围,制订具体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扶持政策。同时,把陡坡地生态治理纳入党政目标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倒计时、领导包片、进度通报等工作制度,实现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化,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任务细化到各县(市),责任明确到各部门(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抓规划落实,科学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对全州120万亩25度以上陡坡地和生态特殊脆弱区坡耕地生态治理工程,分区域、分类别、分重点进行规划。认真组织编制完成了《红河州陡坡地生态治理实施方案》,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年度实施区域,将年度建设任务逐步分解落实到县市及各个治理区域,切实发挥规划在陡坡地生态治理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在抓规划落实,科学布局上,注重立足资源,彰显特色,根据当地气候和立地条件,结合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实际,按照适地适树适种的原则,选择了核桃、油茶、桤木、西南桦等生态、经济兼用、群众接受的树种,积极引导农户在生态治理中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巩固治理成效,实现生态治理、群众增收和地方经济共同发展;注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2012年重点治理石屏—建水—蒙自323线及红河大道沿线陡坡地,其中,布局在江河两岸面积62682亩,公路沿线及城镇面山面积19908亩,湖库周围面积17410亩,做到了集中连片,整体推进,通过人工造林,增加森林植被、实现生态治理效果,重点培植用材林、经济林,促进农户增收,地方经济发展。 抓投入落实,强化保障。全力加大对陡坡地生态治理的投入,州级财政投入州级林业产业资金1470万元,用于结合陡坡地生态治理等国家及省级项目发展林业产业,增加的资金不另外安排任务,就力使力;安排巩固退耕还林工作经费50万元,用于项目宣传和奖励;与此同时,从主要依靠单一财政渠道投入,转向依托林业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金参与生态治理,拓宽渠道、多元投入,破解资金紧缺难题。依托国家、省、州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项目、防护林建设项目、石漠化治理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植业项目、林产业发展项目,积极整合国土整治、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专项用于陡坡地生态治理工作;按照“谁造、谁有、谁受益、补助谁”的原则,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企业、大户主动进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大力发展集约高效的特色林产业,提高陡坡地生态治理效益,为陡坡地生态治理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抓宣传落实,营造氛围。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广泛宣传陡坡地生态治理相关政策,引导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陡坡地生态治理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转变群众观念,形成从被动的“要我干”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干”的工作局面。去年以来,全州编制陡坡地生态治理宣传册5万多份,发放到乡镇、村组、农户,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陡坡地生态治理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同时,组织大篷车深入林区、群众聚集区、集市,开展陡坡地生态治理宣传,抽调人员组成宣传组进村入户进行宣讲223场次。在少数民族地区,抽调懂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组成宣传组,会同新农村建设“四群”工作人员及“四群”挂钩联系农户的干部开展宣传工作,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为工程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抓督查落实,确保成效。把陡坡地生态治理列入州政府重点督查事项。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任务下达后,及时派出督查组,对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实行“三督查”,即:种前抓种苗、化肥等物资准备和地块落实情况的督查,种中抓技术培训、造林质量等情况的督查,种后抓抚育管护、造林成活率等情况的督查,有效促进了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抓结合落实,多效推进。一是坚持把陡坡地生态治理与“四群”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为抓手,创新工作方法,重点安排、重点落实、重点推动,确保工程顺利推进。下派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将治理任务划分成多个小班,挂钩到部门,落实到人头和地块,由各部门帮扶农户直接参与工程建设,既加强了与群众的沟通,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又使工程建设得以迅速推进、有效实施。二是坚持把陡坡地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州委、州政府紧紧抓住陡坡地生态治理的机遇,加大产业培植力度。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立足资源,突出特色,积极引导在生态治理中发展木本油料林产业、用材林产业、特色经济林产业。目前结合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发展木本油料林产业38052亩、用材林产业41009亩、水果产业等12739亩、其它特色林8200亩。以产业发展促进治理成效,实现了生态得治理、产业得发展的双赢目标。三是坚持把陡坡地生态治理与惠民增收结合起来。州委、州政府紧紧围绕“兴林富民”目标,在陡坡地生态治理中,选择因地制宜、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核桃、油茶、桤木、西南桦、杨梅、枇杷、梨等生态、经济兼用造林树种,既达到生态治理实现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的目标,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民收入,得到群众的积极支持,参与陡坡地生态治理热情高涨。四是坚持把陡坡地生态治理与示范样板建设相结合起来。州委、州政府陡坡地治理示范样板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结合项目实施,建立州级样板林1块,县市级样板林13块。样板林优先建立在25度以上、集中连片且易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陡坡地块和区域,树种结合木本油料产业和我州比较有的优势的杨梅、枇杷产业,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并从州级林业产业资金中安排专家资金,加大投入,提高投资标准,标准化、规模化实施,形成标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果。五是坚持把陡坡地生态治理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相结合起来。州委、州政府把陡坡地治理作为退耕还林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举措,总结推广近几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积累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责任,通过抓好林业项目种植业、补植补造、农村能源建设、技术技能培训等工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和林业产业原料林,切实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加快推进了国土绿化和特色林产业发展。 目前,红河州陡坡地生态治理工作已渐入佳境,全州结合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防护林工程等项目,已全部完成陡坡地生态治理任务10万亩,完成率100%,其中,种植核桃28602亩、油茶9450亩、桉树23247亩、杉木12075亩、枇杷9346亩、桤木、西南桦、柚木、杨梅等17280亩。(红河州林业局:陈诚 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