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探索“六子登科”模式治理石漠化
发布来源:四川仲达园林绿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4-12-25
文山州是典型的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10099.9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1.9%。长期以来,文山州石漠化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的生存环境恶劣。 进入21世纪后,文山州被列入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区的文山市、西畴县、砚山县,积极投入各类资金,实施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农村能源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大力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总结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的治理模式。 “山顶戴帽子”是进行封山育林、种草、种树,搞好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文山州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2000年至2010年,在实施天保工程中,全州共人工造林达30.75万亩、封山育林98.07万亩。在实施建设防护林工程中,人工造林达632.65万亩、封山育林485.97万亩。“山腰系带子”是退耕还林,种植经济林果。2002年至2010年,全州共实施退耕还林143100亩,种植经济林果29122.3亩。“山脚搭台子”是山前平缓地带进行坡改梯、炸石造地、营造生物埂,保护耕地,确保人均1亩基本农田地。通过坡改梯地、修排灌渠、建谷坊坝、修筑拦砂坝等措施,有效保护和增加了基本农田地面积。“平地铺毯子”是结合岩溶地下找水,兴修水利,将中低产田地改造成高稳产农田地,提高粮食产量,并利用冬闲田地种牧草,开发饲料资源。文山州从2009年开始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到目前,全州已实施了100万亩。在“十一五”期间,共实施完成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151件。“入户建池子”是户均建一口水窖、一个沼气池、秸秆氨化池,解决农村能源、人畜饮水和牲畜饲料,把劳动力从打柴、取水等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发展产业,保护石漠化治理的成果。“村庄移位子”是结合易地搬迁工程,将村庄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劳力向发达地区输出。1999年至2010年,全州实施易地搬迁63460人。同时,搞好群众的科技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大力实施劳务输出战略,有效缓解生态破坏,减少贫困人口,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通过实施“六子登科”的治理模式,文山州石漠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使石漠化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